给用人单位和猎头“补补课”——关于互联网金融任职年限

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任职年限问题终于有了权威解释。

最近很多了解我的朋友,都觉得非常奇怪,沈老师好像有段时间没有出来“抛头露面”了,希望你们是想念我的课程,而不是看我笑话的。

当然,我也始终没有离开金融这个行业,最近做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,其中就包括给猎头公司普及互联网金融的知识。

众所周知,沈老师是做金融培训和咨询的,我的主要客户对象是银行、证券、基金、保险、信托以及现在喜忧参半的P2P/A2P/P2B等所谓互联网金融行业。

那么这段给猎头“补课”的经历又从何说起哪?

主要还是一个年限问题!

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看猎聘等平台上对于用人的年限要求,仔细的你,可能会哑然失笑。

不管是三方存管公司,还是银行、保险甚至券商,大家都挖空心思想吸纳一些有互联网从业经验的,甚至在克强总理高举“互联网+”大旗的风向标下,坚决招聘有互联网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,动不动就祭出“5年互联网金融工作经验”、“8年同行业工作经验”。

那么这些人才在哪里哪?特别是以人才信息为商品,参与社会大分配的猎头公司,你可能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关心这个问题。

在哪里不是问题,有没有?在我看来,才恰恰是需要“补课”的,谁告诉你们这个世界上有“5年互联网金融工作经验”的人了?别说人才了!

这里我们需要区分几个概念性问题。

首先,互联网思维,在我接触的很多妄图从事互联网金融的企业领袖眼里根本“不值一提”,其实不用我说,大家也非常清楚,主要是传统思维模式下的企业管理者,不知道怎么提互联网思维,所以干脆就“一直不提”了。

话说有一位跟我相交甚笃的融资租赁公司的老总,曾经问我,当我们把A2P的产品年化收益率提高到20%的时候,(A2P是有实物担保的)是否能做到冠绝古今,天下来朝(当然他原话很绕,简而言之就是生意是不是大了),我很坚定的扇了他一个凌空大嘴巴(希望他不要读到这篇文章)“没有用”。

互联网的获客成本很高,鉴于JD这样的电商平台这么多年都还没有从单一客户获客成本高达400-600元的泥潭中走出来,这笔前期营销的费用太过高昂,当然这并不是关键,关键是很多企业领袖都真真实实地准备好了这笔血战沙场的钱,只不过他们中90%都觉得,总有一天一个叫A轮的耶和华使者会来给大家报销的。

所以光产品过硬还不行,营销和品牌也要打漂亮的突围战。

不过我要说的是,不管有没有天使,甚至有没有准备这笔营销经费,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O用,因为真正贵的是这些客户毫无节操、毫无底线的在各家平台中流转跳跃的自由度,你的一次性投入所谓获客成本,或者渠道建设费用,真的有多大回报?

互联网告诉我们,客户根本没有忠诚度,因为网络提供了他们非常低廉的“筛选成本”。

就在我和这位摩拳擦掌准备进军A2P市场的老总酒过三巡的第三天,另外一位福建小额担保公司的行业翘楚谦卑地问我:“年化收益23.8%的理财产品做十个亿,沈老师,最快的方法是什么?”

我真想引荐他俩认识,当然我始终还是有节操的,并没有这么做。

可见,收益在长期且充分竞争的业态下,强中自有强中手,图一时之快,真的没有什么O用。

其次,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产品的互联网化,并不是一回事,前者要求从业人员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,后者则更看中在金融行业同业的工作经验、证书资质认定和学历背景,这就已经对人才提出了大相径庭的要求了。

如果各位无视互联网思维,或者认为金融专业度和从业资历,远比互联网的经验和新营销渠道的探索能力来的重要,那么你可以继续这么要求,请把对于人才的聚焦,集中在金融行业的从业年限上,我想这样更容易吸纳有意向的员工。

但我在这个部分,想跟大家探讨的是,到底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从业人员的年资是多长?

官方有一个确定性的数据——“2013年被定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”这个报道在搜索引擎上随处可见,我就不再赘述了,然后我再罗列几个大家比较容易感知的数据。

余额宝你一定听说过,说不定,你还有不少家当在其中生息,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推出的哪,好像已经很久了吧,其实是2014年2月8日。

我想问问这些做猎头和招聘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企业,如果这位小哥是余额宝的运营总监,你会要他吗?可当他投简历的时候,网络平台会提示“您的工作年限不符合职位的要求,您还要继续投递吗?”然后他很羞涩地点了“看看别的机会!”

那么P2P是啥时候开始的,提到这个词,就不得不说说LENDING CLUB,有人会说,他们是2007年在美国成立的,那里面的人才都有5年以上的从业经验!

这位朋友说的太好了,中国有3000家已经开放的P2P平台和将近万家有意向的企业,不知道这个俱乐部的人够不够他们分。再说了,麻烦大家再用搜索引擎仔细看看,他们2014年上市时候的业务背书,真的跟你想象的P2P是一回事吗?美国的互联网业态和中国的一样吗?(这个话题本人实在没有水平展开就这么放过自己了)

全世界第一家P2P企业ZOPA开业至今也不过10年尔尔,在中国虽然拍拍贷也是2007年就成立了,但真正变得广为人知,也是从红杉资本千万美元投资开始的,那一年已经是2012年年尾了。

严格意义上讲,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大多数年限在3年以内,撇开技术开发,有金融背景和互联网背景的都几乎在1年左右。

最后,也是最不重要的一个话题,互联网金融已经呈现出众筹、P2P/A2P/P2B、宝宝类、大宗商品交易平台,甚至现在还有P2P/A2P/P2B的信息中介渠道等多样化的模式。

但这些真的够了吗?

中国的互联网+金融之路,是否应该有独特的视角,更赋予原创性的模式出现哪,不知道你们期待不期待,反正我是很期待的,作为一个靠信息中介混饭吃的咨询培训师,我期待有新东西,既然要有新东西,难道就不能大胆启用有创造力而不是有经验的员工哪?

反正要我说,在互联网金融这行里,也没几个真的有经验的人(可您是一位,请不要对号入座)。

在这里,我诚挚地呼吁,“互联网金融从业年限5年、8年”的这类不符合实际的招聘信息,当改则改,放开心胸,打破陈规,才能任用真正的人才。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